查看原文
其他

新网师一周观察(58)|给大脑安装一个“纠错机制”

新网师 2024-01-09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啃读者 Author 郝晓东

作者 | 郝晓东

审核 | 刘凤娟

编辑 | 杨茜



老师们经常聚在一起就某个教学现象讨论,你问我答,侃侃而谈,气氛热烈,但仔细分辨,大多是陈述、澄清乃至辩护自己的观点。很少听到对自己观点的反思,特别是对支撑自己观点的深层次观念进行怀疑,仿佛是天经地义不需要商榷的。

比如,谈到减少家庭作业、加大课堂练习的话题时,有的老师认为会稀释了语文的人文性。但很少反思:什么是人文性?语文教学中如何呈现人文性?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是什么?一节课是否必须同时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?

再比如,谈到随着学段升高,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。当追问背后的原因时,许多老师不假思索归因于家庭、家长素质。但一定全然如此吗?

缺乏对自己观点,乃至深层次的观念进行反思,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魏智渊老师曾说:“大家都在纷纷说‘我认为’但很少有人思考‘我’从哪里来。”

前几天,在一个微信群里,几位家长在聊“考上985高校是否能改变人生”。我谈了一个常识性观点,一位家长说“我不同意”,我说:“你不是不同意,是不理解”。

我们每天在思考,但很少对“思考”进行思考。大脑每天都在处理听觉、视觉、触觉等感官传送来的信息,得出结论并转化行为,但许多人极少对大脑这个“中央处理器”进行怀疑和质疑,仿佛“中央处理器”中的“程序”是天然正确不需要讨论,是最客观公正的。

然而,未经训练的大脑所“安装的程序”主要来自经验,是非理性的。

英国物理学家、思想家戴维·伯姆在《论对话》中,有一段话非常精辟:

“人总有各种各样的看法、意见或观念,它们均源自于你的经历,包括你的道听途说。概括地讲,它们是你以前思维的成果和结晶。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。你曾经历的所有一切,都被深深地烙入了你的记忆之中。你的种种看法、意见或观念已经与你浑然融为了一体。当你的意见受到质疑时,就会不由自主地为自己辩护。但是,这样做有道理吗?”

“所谓你的意见或看法,其实不过是你自己的思维假定,仅仅出自于你自身的经历而已。”

当把“我的观点”和“我”完全混为一体时,所谓的教研,就只有“表达”、“辩论”和“争论”,而很难有真正的“对话”了。

因此,我们应认识到大脑这个“中央处理器”,如果没有自觉的“审查”意识,会充斥太多的偏见、误解。以未“审查”的“中央处理器”来处理信息,是教学研讨争论而无“果”的主要原因,也是人与人之间误解和矛盾产生的根源。

比如,同样的一句话,有的人听了舒服,有的人听了不舒服。同样看到笑脸表情包,传递者表达的是微笑,看到的人可能感觉是不屑一顾。同样的两个字“呵呵”,写的人也许表达的是“哈哈”,看到的人也许感受到的是“无语”。

某种程度而言,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,不是做“加法”,而是做“减法”;不是先考虑增加多少知识,而是剔除多少偏见。我们应对大脑中许多似是而非、模糊不清的知识进行辨析,对固有惯常,以为不需要讨论的潜意识进行梳理和清理。否则,学习也会患“偏食”症:学得越多,偏见越深。

说到根本上,教师专业能发展多高,取决于自己的元认知能力。元认知能力,即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。只有认识到大脑也和手、脚一样,是一个处理信息的器官。人用大脑控制手和脚,也需要用元认知来控制大脑。

有了元认知能力,相当于给大脑安装了“纠错机制”,自己的思维过程被自己“看见”,在处理外界信息时能产生不同的“声音”,而且,能分辨哪种“声音”是正确的,让大脑按照正确的“声音”去处理。

能控制大脑的那个真正的“大脑”,才是本质的你,才是笛卡尔所言“我思故我在”中的“我”。

对大脑进行控制,是为了建构一个知识结构合宜的大脑。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说:“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胜过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。”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、获取知识非常便捷的信息化时代,每个人无需过多努力就能吸收到纷繁的信息。谈起自己的教育教学,大多数老师都能侃侃而谈。我们匮乏的已经不是知识,而是将知识有意义地链接起来,能够形成一个处理信息和知识的框架、系统、结构。

有没有这个结构,正是专家和新手的主要差别。比如,顶尖象棋高手之所以能同时对弈几十人,就在于他的大脑中储存有大量丰富的棋局、棋谱。所以,新手下棋只能看到孤立的信息,而高手是整体感知,结构化处理,一眼看上去,不仅能看清当下的局面,而且能预测出合理的“走法”。

要发展元认知能力,一是要走出“自以为是”“孤芳自赏”的“井口”,增强反思意识,对教育中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怀疑,对教学过程中的目标、内容、组织、教学策略、师生互动等各个环节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究。二是透彻理解关键概念和专业术语,对其内涵外延有清晰的界定,对其来龙去脉有深度领悟。正如写论文,首先要分析概念的内涵,概念不清晰就作分析,相当于把楼房修建在沙滩上,地基不牢靠,房屋就不结实。三是找到相关领域的高人并建立关系,谦虚向他学习,不要因为一时听不懂就沮丧而放弃。四是找到最适合解决当下问题的书,认真读,反复读。能找到这本书也不容易,但你能向高人请教,有助于迅速确定适合当下读的书。



相关推荐

新网师一周观察(57)|为什么起点相同,后期的差距却越来越大新网师一周观察(56)|四种思维方式,助你提升工作效率

新网师一周观察(55)| 别让“舒适区”成为“沦陷区”



明早五点不见不散

◆  ◆  ◆  ◆  ◆  

投稿邮箱:xinwangshiwxgzh@163.com

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

对已发其他公众号的文章将慎重选稿

欢迎新网师学员踊跃投稿

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

新网师欢迎您!



点赞鼓励作者,分享传递知识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